“微改革”惠及“大民生” 绵阳着力构建便民利民健康服务“生态圈”

2023-08-03 09:58文章来源: 区卫生健康局
字体:【    】 打印

“微改革”惠及“大民生” 绵阳着力构建便民利民健康服务“生态圈”

近年来,绵阳市致力于从群众“身边小事”入手,从百姓“急难愁盼”破题,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实施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信用就医、健康服务等便民惠民“微改革”服务、“微创新”举措,多维度提高全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全方位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

“‘先诊疗、后付费’,不用排队缴费,就医更方便了!”在绵阳市肿瘤医院外科诊室,蒋媛红正带着自己的父亲前来就诊,蒋媛红父亲因病需常到医院复查,由于她平时工作繁忙,休息时间不固定,有时不太懂智能手机的父亲独自看病,就只能带着现金去窗口排队缴费。“现在推出这个‘亲情付’很方便,我直接用我的手机为他挂号、缴费,以后他自己来看病,我也可以远程在手机上操作,他只需要拿医保卡来医院,这样我们省心,他也方便。”蒋媛红说道。

6月5日,绵阳正式上线全省首个区域性“信用就医”项目,以“政府+医疗机构+银行”联动的方式,为全市参保群众提供“先就医、零排队、后付费”的信用就医结算服务。

7月7日,绵阳市涪城区上线“信用就医”服务,系统功能进一步拓展“亲情付”,将“信用就医”服务人群覆盖到0~18岁的未成年人、60岁以上老人。“亲情付”可以帮助所有年龄段的患者实现免预交充值、自费部分免现场结算,享受“先诊疗,后付费”待遇,减少患者就医过程来回奔波,且能离院结算,提高就诊效率。

“一次检多次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让群众更省心

今年,绵阳市出台《绵阳市全面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互认项目由107项增至157项,确定3至15天互认参考时限,细化10项不予互认情形。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结核分枝杆菌核酸(TB-DNA)等多项医学检验项目和人体多个部位的增强CT、核磁共振检查项目被纳入互认范围。

一个方案出台,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部门之间需沟通协调,城市之间需形成政策合力,基层医技人员需加强培训、提升技能,市级质控中心需确定技术标准、质控标准,医疗机构需严格按照互认规则及标准开展互认……只有多方使力、精准发力,才能真正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降低医疗费用,提升诊疗效率,实实在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一村一月一义诊”“健康驿站”“绵州论健” 健康服务在群众身边

“市级医疗专家每月‘下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坐等’专家就诊”,可以说是对“一村一月一义诊”的形象描述了。今年以来,绵阳市结合省级安排部署的“万名医护走基层”活动,创新开展“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坚持“一季度一主题”原则,实现全市1582个建制村义诊全覆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农村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义诊有何特点?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相对短缺、村卫生室(站)诊疗能力有限等问题,全面建立市级统筹+县级负责+乡村落实三级医疗义诊实施体系,划定各乡镇、街道的县级责任医院,每月组织义诊队伍到各建制村开展义诊服务活动。目前,全市共组建义诊小分队593支共3000余人,累计开展义诊活动5440次,服务29万余人次,双向转诊1016人次。

绵阳市在主城区升级打造的首批40个健康便民服务驿站,为居民就近免费开展自主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了“阵地”。健康驿站可以进行身高、体重、体温血压、血氧等检测,免费自助服务让“10分钟”城市健康服务圈变成现实。

在线回应网民关切也是“微改革”内容之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绵阳市基于“绵疫控”小程序改造升级建成“绵州论健”平台。自2023年2月20日上线以来,平台累计访问超45万人次。在线回应网民关心的“健康证办理、核酸检测、疫苗接种、费用报销、医院管理”等事项330余条次,群众建议吸纳转化为工作措施2个。

一项项医疗“微改革”“微创新”,如同涓涓细流,汇入了绵阳发展的洪流,为健康绵阳建设、成渝医疗副中心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下一步,绵阳将继续探索实施健康惠民服务举措,让老百姓享受到更贴心、更具体的医疗服务,进一步增强幸福感、获得感。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