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暂无相关信息

绵州史话

发布日期:2017-01-18 09:01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流域上、中游地区,为一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03度45分至105度43分,北纬30度42分至33度3分。市境东、东北与广元市接壤,东南与南充市、南与遂宁市毗邻,西南与德阳市、西与阿坝州交界,北与甘肃省相连。领辖涪城、游仙、2个县级区以及三台县、盐亭县、安县、梓潼县、北川县、平武县6县,代管江油市(县及)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科学城,幅员面积20.249平方千米,迄至2005年年底,全市有人口529万多人。

  今绵阳市地域上古属禹贡梁州之域,周、秦为蜀国、巴地,汉高祖时属广汉郡,蜀汉、两晋、南北朝时分属阴平郡、梓潼郡(后为巴梓潼郡、巴西郡)。隋、唐、宋、元、明、清分属绵州(后为绵州直隶州)、龙州(后为龙安府)、梓州(后为潼川府)。民国7年(1918年),四川省实行防区制,今绵阳市地域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驻防区。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又分属四川省第十二、十三、十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其地域分属绵阳专区、剑阁专区(后名广元专区)、遂宁专区。1953年3月,分属绵阳专区、遂宁专区。1958年10月后属绵阳专区,1968年7月,属绵阳地区,1985年6月,属省辖地级绵阳市。

  绵阳市境西北部为盆周山区,西南部为成都平原之一部,中部、东南部为浅、深丘陵分布,涪江、安昌江、梓江沿岸有小块冲积平原。绵阳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区资源丰富,煤炭、石灰岩、大理石、水能资源贮量可观,森林覆盖率较高,盛产茶叶、药材。平坝、丘陵地区盛产粮食、油料、蚕茧、井盐(70年代后停止生产)、天然气,涪江沿岸平坝特产麦冬,民阜物丰,自古为蜀中较为富庶之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丰厚。

  绵阳为川西北第一重镇,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涪、涪县、巴西、绵州,为涪江流域唯一以江得名城市,可见为涪江流域开发最早地域,向有"富乐之乡"美称。《水经注》称: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于乘乡,涪县与焉".由此推断绵阳建县距今至少有2005年历史。建立郡州一级行政机构,从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广汉郡自乘乡移治涪"(《华阳国志》算起,距今亦有1880年。绵阳背靠大山,面向平原,驿路横贯,涪江、安昌江纵流,自古为川西北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蜀中北上中原、阴平,面下成都,巴渝必经之地。有"剑门锁钥"、"蜀道咽喉"之称。今绵阳市境内历代曾有其它郡、州设置,但其历经兴废,相继裁撤。自西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梓潼郡迁涪城至今,唯有绵阳一直为郡、州、防区制军事行政长官、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省辖地级市人民政府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