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涪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05-20 15:41文章来源: 区发展和改革局
字体:【    】 打印

 

关于绵阳市涪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23年1月7日

在绵阳市涪城区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绵阳市涪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提请区七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涪城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全面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和“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对标市委“五市战略”[1],深入实“三千工程”,加快建设“四个强区”[2]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认真执行区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区经济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建区三十周年之际向全区人民交上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一)计划执行情况

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21项主要经济指标中,预计16项居县(市、区)前三,其中GDP总量、增速等核心指标10项位列第一。全国百强区跨越升级5位、居第63位,获省委、省政府表扬奖励;全国幸福百强区晋升3位、居第50位,发展指数和幸福指数同步提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超640亿元(预计数,下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06亿元、同口径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278元、27759元,分别增长5%、6.5%。

2022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较多,全省、全市、全区遭受了疫情频发、高温干旱、缺电保供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但全区上下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上项目,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30项主要指标中,预计19项预期性指标完成全年目标,5项约束性指标均达到市要求,6项指标与全年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计完成情况表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2年预期目标

2022年预计完成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完成情况

经济

发展

1

区属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以上

 

高于全市

1个百分点以上

预计完成

2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10

430

5

预计无法完成

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5

 

15

预计完成

4

产业园区实现产值(亿元)

700

 

850

 

预计完成

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0

 

8

(同口径)

预计无法完成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5

280

-0.6

预计无法完成

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0

272

10

预计完成

8

四上企业数量(户)

854

 

957

 

预计完成

9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户)

155

 

180

 

预计完成

10

#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户)

301

 

350

 

预计完成

1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

115

 

115

 

预计完成

12

#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户)

283

 

312

 

预计完成

1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86.5

 

86.9

 

预计完成

创新

发展

14

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亿元

4

 

10.21

 

预计完成

15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数量(家)

70

 

89

 

预计完成

16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亿元)

1

 

3.3

 

预计完成

17

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家)

90

 

90

 

预计完成

18

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家)

31

 

33

 

预计完成

开放

发展

19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元)

25

 

22

 

预计无法完成

20

国内省外到位资金(亿元)

125

 

125

 

预计完成

21

到位外资(万美元)

5000

 

7485

 

预计完成

全域发展

民生

改善

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5

48278

5

预计无法完成

2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3

27759

6.5

预计无法完成

24

城镇新增就业(人)

8800

 

10434

 

预计完成

25

城镇登记失业率(%

4.0以内

 

2.71

 

预计完成

生态

环境

26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达到市要求

达到市要求

27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达到市要求

达到市要求

28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达到市要求

达到市要求

29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

达到市要求

达到市要求

3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达到市要求

达到市要求

*1.服务业增加值及社消零:从全国、全省、全市、全区整体趋势来看,服务业增加值及社消零总体呈下滑趋势,受疫情反复影响,全区零售、餐饮、酒店、娱乐等服务行业销售(营业)额出现大幅下滑,对数据指标造成较大影响。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受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因素影响,全区累计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6.5亿元,导致我区政策性因素减收8.6亿元,在减收增支的情况下,2022年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3.外贸进出口总额:201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7亿元。惠科项目引进后,2020年完成53.4亿元(其中惠科49.1亿元),增速达110%2021年完成45.7亿元(其中惠科36亿元),增速-14%2022年全年数据将因惠科全面完成设备进口下降较大。

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于疫情原因,休闲农业、农民外出务工受到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

(二)经济大盘全力稳住,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稳经济政策全面落实。在全市率先组建区稳经济政策落实办公室,梳理覆盖税收、财政、服务业、工业、社会民生领域“真金白银”措施70余项,发放政策明白卡2万余份,覆盖3万余户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34.1亿元,增长35.05%,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达26.5亿元,六税两费等其他政策减免7.63亿元。接续出台一二四季度稳经济激励政策,兑现各类奖补资金7.68亿元。净增市场主体1.2万户,达到11.03万户,“个转企”[3]182家。新增“四上”企业[4]75家,达957家。

项目投资支撑有力。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成立“建设项目政务快速服务专班”,落实项目落地建设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形成“五个一批”[5]项目持续滚动良好态势。创明新能源、显示驱动等178个项目开工建设,龙华薄膜二期、富临精工智能电控等146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联东U谷、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等162个项目竣工投产(投用),科技智谷等25个项目获评全市“骏马项目”[6]全区99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0亿元,超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30%。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72亿元,总量稳居全市第一。

消费市场加速回补。探索“直播带货”“无接触配送”等新型消费模式,组织大润发、永辉等商贸企业开展线上电商促销,累计配送15.7万单。成功举办“品质零售进工厂、进学校”“魅力涪城·生活狂欢节”等系列活动160场(次),累计发放3批次“乐享涪城”惠民消费券及稳岗、促销补贴3212万元,拉动消费超6亿元。王府井购物中心开业运营,“绵州记忆”特色街区项目加快建设,“南河商圈”成功入选省级区域消费中心城市重点支持项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80亿元,居全市第一。

(三)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动能显著增强

科技城新区加快建设。长虹MCU、智能传感科技园等9个项目竣工投用,振通交通智慧产业园等4个项目加快建设,长虹科技园(科研总部)基地等3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建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14万平方米,累计达74万平方米,“一区两组团”[7]协同突破。科智大道等6个环境提升工程全面完工,远大蔚蓝海岸等4个商业体建成投用,科技园区孵化示范中心、九华府、青义滨江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

创新平台加速集聚。成功招引垚磊科技等科创项目105个,新增西科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2个,科大讯飞、中关村等15个平台高效运营,集聚科创企业460家。认知智能实验室绵阳分中心成功挂牌。环西科大组团国际教育交流和“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建设。闭环构建“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五位一体”创新链条[8],众创空间建设面积突破1万平方米,新增市级孵化平台3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融合创新平台7个。

创新主体持续壮大。新认定永贵科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9],恒盛通信、九强通信等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富临精工可变气门正时系统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0]富临精工、龙华薄膜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11],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90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89家,创历年新高。推动惠科光电、利尔作物等企业与院所高校联合技术攻关,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10亿元。新增科技服务规上企业4家、达22家,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2.1%。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20个,专利授权量2241件。

科创生态不断优化。成功入围全国创新百强区、居第34位,排名全国同类城市首位。面向全球发布集聚创新人才引领发展十条措施等政策,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构建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体系,引进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511名。高标准建设“院士(专家)小镇”,建成投用人才公寓450套,制发“涪才无忧卡”[12]72张,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11项定制服务。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四川赛区)决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决赛、“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川北专场活动、涪城区首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四)实体经济质效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先进制造业持续壮大。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13]新增标准厂房101.3万平米、增长102%,园区聚集规上工业企业74家,新型显示、汽车电子、5G制造三大产业产值突破250亿元,产值占比达7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0亿元。惠科产业园获评全市首批特色(专业)园区,惠科光电产值突破165亿元。康宁玻璃基板成功点亮,龙华片材/膜材等10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120亿元的创明新能源项目从对接到开工仅用时83天,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8亿元、技改投资24.8亿元。全国工业百强区位列第73位。

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一楼一策”推动数字楼宇建设,培育专业楼宇7栋,加快临园路金融集聚区建设,金融机构达136家。引进投资103亿元的月星涪江环球港城市综合体项目,文创产业园、蓝城国际康养产业园加快建设。传化物流公路港开工建设,裕农新域商贸物流城、健康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实施,国富云仓投入营运、智慧物流信息中心一期全面完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园运营,集聚各类专业服务机构60家。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区)。全年服务业增加值达430亿元。

现代农业精细精品。深入实施“三品”工程[14]全区精品蚕桑达3.5万亩,种植优质蔬菜17.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3万亩。“两品一标”农产品19个。粮食播种面积21.5万亩,产量8.8万吨,生猪出栏9.6万头。晋级市级园区1个,培育区级五星级园区1个。梯次建设三大农业主题公园,“千鹤桑田”蚕桑文化农业主题公园优质运营,“湖光山色”稻渔亲水湿地农业主题公园建成开园,“蔬香绿野”芦笋大健康主题公园加快建设。

数字经济突破发展。出台《数字经济发展2022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绵阳星座”项目“涪城一号”首星组装完成,发射计划全速推进,硅基智能“数字人全球直播基地”落户涪城,首批20个数字人上线直播间,天仪卫星与阿联酋、阿根廷达成合作,卫星产业与接轨国际,垚磊无人机、核保机器人入驻“绵品出川”云上馆,5G、北斗卫星、人工智能持续壮大。智慧教育示范区加快建设,区域智慧教育成效展示中心、科大讯飞绵阳分中心建成运营,入驻AI领域企业59家,引进北斗导航、卫星应用等相关企业31家。新建5G基站306个,达1545个,实现城区、镇5G专网全覆盖。

(五)城乡建设蹄疾步稳,能级品质不断提升

功能布局不断优化。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15]划定,新增城镇开发边界14.79平方公里,成功争取市级统筹倾斜3.79平方公里。全面推进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完成临港经济发展片区、千鹤桑田农旅融合发展片区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四川绵阳工业园区委托涪城管理,省级工业园区实现“零”的突破。绵遂内铁路高铁南站选址吴家镇,绵遂段正式开工建设。全面落实城镇落户“零门槛”制度,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6.9%。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青义老场镇等8个旧改棚改项目加快建设,卫生巷5号等3个项目启动拆迁,花园小区等204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系统治理文昌街等26条背街小巷,建成北街街口等39处口袋公园[16]美丽街角[17]南山中路等3条市政道路加快建设。青义镇“全国千强镇”上升13位、居第179位,吴家镇创建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加快实施“五清四定四化”工程[18]重点整治提质点位4681处。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落实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007万元,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成功融资3621万元。培育市级以上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家,新型职业农民40名。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300户,普及率达98.77%,硬化村村通道路29.3公里,杨家镇鲜家坝村获评全市“9+N”美丽宜居样板村[19]成功举办省级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启动仪式。青义镇小桥村等8个村成功创建省级、市级示范村,杨家镇获评全国第十二批“一村一品”示范镇,新皂镇获评全省首批魅力乡镇,吴家镇获评市级乡村振兴先进镇。

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科技城大道二期、科技物流大道等4条道路完工,东西干道二期、G5成绵高速扩容工程等4个项目加快建设,建成丰谷渡改桥项目,开工建设丰新路(绵中路至清水村段)等美丽乡村路8.8公里。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5座,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全面完工,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21%。

(六)公共服务量质并重,民生福祉大幅增进

文教事业成果丰硕。成绵路小学、子云幼儿园云锦园区等5个项目建成投用,浸水幼儿园、滨江小学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新增优质学位3140个。“两自一包”[20]新增幼儿园1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4%。全面落实“双减”政策[21]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1.2%。建成临东社区等10个主题微型图书馆。开展“川剧下乡”惠民演出65场,魅力涪城乡村情“村晚”活动30场。成功创建乡村文化振兴市级样板镇1个、样板村2个。绵州吟诵、金峰雄狮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新建健身路径28条,“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

健康涪城深入推进。持续深化医共体[22]发展,基层首诊率达93.4%。妇女儿童医院、区中医医院主体完工,骨科医院成功创建全区首家三甲专科医院,肛肠病医院创建三乙专科医院,人民医院通过三级乙等医院复审。建成省级重点专科4个、市级重点专科17个。青义镇等7个镇街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标准。制定《医疗卫生人才培育和引进办法》,引进各类专业技术244人。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专科+全科”“区级+基层”增强型家庭医生团队378支。

民生保障巩固提升。投资6.6亿元完成省市区民生实事项目43个。开展城镇困难群众精准帮扶“五润行动”[23]844名干部结对帮扶1389户、1960名城镇困难群众,发放各类补助2124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35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98.8%。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完成家庭养老床位建设242张。创建“24小时不打烊”医保经办服务品牌,其经验做法被《绵阳日报》深度报道。开通“智汇绵州·才聚涪城”直播招聘平台,开展活动45场,协助企业招工1600余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4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1%。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20天,同比改善0.6%,PM2.5[24]年平均浓度值35.2μg/m³,同比改善0.28%。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地表水国控丰谷断面、省控饮马桥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全面开展木龙河、草溪河等入河排污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强力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各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15个。

(七)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重点改革持续深化。出台自主创新“五大改革行动”[25]实施方案,71项年度改革任务加快推进,两项改革[26]“后半篇”文章121项重点任务有序实施,民生改革“十心行动”[27]促进共同富裕入选中国改革年鉴。组建富诚、涪创两个百亿级集团企业,涪创集团取得AA主体信用等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创新构建“1+4+N”园区企业服务体系[28]成立4个园区企业服务中心,集成376项涉企高效化政务服务,在全市率先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圆满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国家专项试点。创新实施“四轮驱动总社+公司”,村级集体经济加速壮大。

开放合作成效显著。创新组建“涪城荟”招商联盟,全年新签约项目118个、签约金额797.8亿元,引进投资120亿元的创明新能源、100.5亿元的欣盛显示驱动等5个百亿级项目,创单年招引百亿级重大项目历史新高。积极拓展友城合作,与厦门市湖里区缔结友好城区。高质量参与“绵品出川”活动,实现交易金额超1.5亿元。中欧班列成渝号(绵阳)、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盟铁海联运班列成功开行,打通连接欧亚国际大通道。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2亿元,居县(市、区)第一。全年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25亿元,到位外资7485万美元。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排位晋升6位,居第39位,排名西部地区同类城市首位。常态落实联系服务企业“四大常态机制”[29]510名科级及以上干部全覆盖走访企业1245家,收集企业问题1020个,化解率达92.3%。“三度服务”[30]先进做法入选赛迪百强区营商环境十大典型案例。高质量举办首届营商环境大会暨企业家年会,表彰涪城区杰出企业家4名、优秀企业家8名。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最多跑一次”,98.9%可全程网办。“税易办”[31]集成受理21项线下服务,打通税费服务“最后一米”。

对上争取再上台阶。精准对接国家、省重点投向和支持方向,组织项目谋划专班适时集中办公4次,策划包装项目301个、总投资1031亿元,安排前期经费3000万元,梳理启动前期项目67个,46个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争取到位央省预算内和专项债券等资金26.24亿元、增长33.74%,其中燃气管网更新改造到位资金1.83亿元,占全市比重42%,全年共争取各类资金45.63亿元、增长21.06%。

(八)安全保障全面筑牢,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精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持续深化“152”防控体系,不折不扣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及“新十条”,科学应对“1·13”“8·27”“9·14”“9·29”“11·15”等多场疫情阻击战,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大力推动核酸检测、流调溯源、转运隔离等能力提升,在全省率先建成“步行10分钟核酸检测采样服务圈”,累计开展核酸检测737万人次。完成新冠疫苗接种185.5万人次。

安全生产平稳有序。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投入2400万元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整治41个,429栋1400户D级危房全部搬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完成各类安全隐患整治2200余处。防汛、地灾、应急“三合一”工作专班实体化运行,编制修订暴雨洪涝巨灾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22个。完成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项目及吴家镇兴涌泉村地灾临时治理工程。青义一级普通消防站和吴家燕儿河森林航空消防基础设施建成完工。建立“十户联保”[32]制度,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成果持续巩固。全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社会治理更趋完善。深入推进平安涪城、法治涪城建设,创新开展“门前五包+街长制+院落长制”试点。“小单元认领”[33]治理模式经验做法全省推广。有效防范化解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等风险,杜绝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债务风险,化解隐形债务3.7亿元。有序推动恒大、蓝润等楼盘复工,历时10余年的凯跃华庭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圆满完成“护航党的二十大”等各类维稳任务,纵深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高压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刑事立案下降13.5%。

各位代表,2022年我区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会、区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与之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短板和挑战:一是疫情变化和内外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先进制造业规模不大,现代服务业水平不高,新旧动能转换还需加力提速;三是城市能级品质有待提升;四是稳岗稳就业难度仍然较大,医疗、养老、托育、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与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对这些困难问题,我们高度重视,正采取有力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3年,是涪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而立涪城乘势而上、接续奋斗的承前启后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一)总体要求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区委七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三千工程”,加快建设“四个强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推动西部现代化强区建设取得新成效,为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预期目标建议

区属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0.5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以内,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草案表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3预期目标

绝对值

增速%

经济

发展

1

区属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高于全市

0.5个百分点以上

2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9

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2

4

产业园区实现产值(亿元)

900

 

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与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0.2

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75

 

经济

发展

8

四上企业数量(户)

1008

 

9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户)

195

 

10

#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户)

380

 

1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

120

 

12

#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户)

313

 

1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86.9

 

创新

发展

14

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亿元

5

 

15

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

20

 

16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亿元)

3.5

 

17

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家)

90

 

18

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家)

35

 

开放

发展

19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元)

25

 

20

国内省外到位资金(亿元)

115

 

21

到位外资(万美元)

5000

 

全域发展

民生

改善

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5

2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

24

城镇新增就业(人)

11000

 

25

城镇登记失业率(%

4以内

 

生态

环境

26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达到市要求

27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达到市要求

28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达到市要求

29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

达到市要求

3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达到市要求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对标“科技立市”“人才兴市”战略,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建优建强科创平台。力争新引进招商引资创新平台2个,新签约科创项目100个。健全完善“五位一体”创新孵化链,新增市级孵化平台2个,孵化总面积突破40万平方米。启动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超算中心,力促“交叉学科研究院”等4个研究院落地见效,中关村二期、振通智慧交通产业园等48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建成投用。全力争取省级5G功能区挂牌运行,支持中科(绵阳)创新园、创业黑马建成省级、市级孵化器。

壮大发展科创产业。加快建设涪城“科创大走廊”[34]助力绵阳加快建成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聚集5G、北斗卫星、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力争科创产值突破43亿元。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飞秒微纳智能传感等项目建成投用。完成“绵阳星座”首星“涪城一号”卫星发射。加快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5G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G基站300个。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9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瞪羚企[35]4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5亿元以上。

优化提升科创生态。全面落实绵阳“人才十条”新政和涪城“人才十条”新政,高标准建成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区。积极参与“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36]建设,深化与中物院、西科大交流合作,探索搭建人才合作、交流、互动平台。建好“院士(专家)小镇”“惠科小镇”,新建人才公寓600套,制发“涪才无忧卡”50张。实施“百名专家助百企”行动,助力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合作、市场拓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22个,实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超3.5亿元。

(二)对标“产业强市”战略,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

以园区为载体做大工业。持续构建“3+1”现代工业体系[37]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50亿元。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新建标准厂房59万平方米,大力实施制造业倍增行动,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以上。加快科技物流产业园开发。推动欣盛COF-IC和新型电池集流体材料加快建设,力争创明新能源、艾伯科技产业园等15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惠科模组、示润终端显示达产满产。完成工业投资78亿元、技改投资22亿元。

以消费为重点做强服务业。持续构建“1+6”现代服务业体系[38],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70亿元、社消零总额实现300亿元。提质升级五大商圈,提速建设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启动建设月星涪江环球港、华润万象九洲等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长虹121、科技大楼等专业楼宇,加快推动临园路金融集聚区建设,聚集金融机构138家。打造国家级新物流云仓示范基地及区域直播供应链基地,全面建成大型区域分拨中心。积极参与“绵品出川”、川货全国行、惠民购物全川行等系列“走出去”展示展销活动。

“三品”为引领做精农业。持续构建“1+2+3”现代农业体[39]推动“湖光山色”稻渔亲水湿地农业主题公园品质提升,“千鹤桑田”蚕桑文化农业主题公园完成蚕桑“八宝”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蔬香绿野”芦笋大健康农业主题公园如期开园。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造高标准农田5000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万亩以上,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保持在17万亩以上。深入实施“三品一标”[40]工程,培育更多名特优新涪城农产品。加快实施农旅融合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省级园区1个,晋级市级园区1个。

以项目为中心扩大投资。完善“抓项目促投资”工作机制和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机制,严格执行《涪城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创新土地供应、拆迁安置审批方式,落实区级领导联系服务重点项目工作机制,推动科技城医院、鑫众芯基板等56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入库,九华府、传化物流公路港等116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中南高科、御营坝棚改等120个项目竣工投用,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5亿元。持续用好省市重点项目推进和投资运行“红黑榜”[41]“骏马项目”工作机制,力争70个省市区重点项目超计划完成投资130%以上。

(三)对标“开放活市”战略,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

深化招商引资实效。大力实施“三化”招商[42],常态开展“三推”[43]活动,完善“涪城荟”招商联盟高效运转机制,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力争新签约5亿元及以上重大项目13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围绕惠科光电、创明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开展“链、补链、强链”招商,力争引进四大产业配套企业32家以上。实现国内省外到位资金1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全国百强区晋级升位3位以上。深化联系服务企业“四大常态机制”,推行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持续擦亮“三度服务”营商环境“涪城品牌”。高效运行绵阳工业园管委会,加快园区放权赋能、机构运行、人事编制、薪酬制度等改革。组建运行区国资金融局,启动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加快企业市场化转型。完成“两项收入”样本大轮换,高质量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出台支持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激励措施,实现市场主体净增1.4万户,“四上”企业达1008户,“个转企”200家。深化村(社区)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改革。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重点改革任务,争取相关改革试点。

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坚持“月调度、月通报”,优化“前端、中端、后端”对上争取专班运行,力争全年对上争取到位资金46亿元精准对接国省重点投向和支持方向,滚动储备新型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交通物流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全年储备高质量项目200个,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省“大盘子”。

(四)对标“生态美市”战略,塑造绿色发展新业态

加快建设繁华城区。以城市片区开发、点状更新和城市“微治理”三种模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积极争取片区平衡政策,加快推进“绵州记忆”“花开会仙”二期等特色街区改造提升,开工实施长兴小区等14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成九洲第一生活区等204个老旧小区改造,系统治理宇虹北街等20条背街小巷,建成东方广场等10处口袋公园美丽街角。全力保障绵遂内铁路(涪城段)和绵阳南站开工建设。着力推动龙溪、蟠龙“双龙组团”开发,加快打造城市发展新地标。

聚力打造美丽乡村。巩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创建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争创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1个、示范村3个。启动全国“四好农村路”[44]示范县创建。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遴选培育试点人员40名。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宜居乡村“样板村”建设,培育农村手工艺人、致富带头人。办好“五朵金花”[45]乡村旅游系列活动。

着力提升生态品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减排改造,强化木龙河、长滩河、翥鹤堰等流域污水水体治理,推进土壤环境整治。深化“河湖长制”工作,全力推行河道网格化管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大力实施“五清”“四定”“四化”工程。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彰显共享发展新品质

办好教育卫生事业。推动滨江小学改扩建项目主体完工,六一学校[46]开工建设,建成后新增学位3500个。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540个。加快西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持续巩固“双减”成果,深化“大学区制”改革[47]加快义务教育“区管校聘”[48]试点。深化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省级、市级重点专科建设。推动临港骨科医院加快建设,区中医医院等项目建成投用。大力发展乡镇卫生院医疗康养服务。力争绵阳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

强化社会兜底保障。深入实施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心行动”,确保财政民生支出占比71%以上,深化城镇困难群众精准帮扶“五润行动”。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200户。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98%以上。提升“智慧医保”服务能力,打造“15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深化“一园三区、五站多点”人社服务体系[49]建设,形成“15分钟人社公共服务圈”。推进未保“明眸”健康试点工程,推动儿童关爱保护保障项目。

促进居民就业增收。建好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和5个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打造创业孵化基地3个、见习基地30个。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国家级园区。开展“直播带岗”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5场,协助企业招工1500人以上。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扶持工作。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精准落实“一户一策”增收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六)以守牢和稳住安全为底线,构筑城市治理新典范

扎实抓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坚持“保健康、防重症”,全面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能力建设,备足备齐力量资源,把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上。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类分级健康服务,强化学校、养老机构等人群集中场所防控。坚持“应接尽接”,切实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构筑城市免疫屏障。

精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涪城、法治涪城建设,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实施基层治理三年“强基行动”,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加快解决。积极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加快实施智慧侦查中心项目,深化“情指勤舆”一体化指挥体系建设。常态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排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

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守牢安全发展底线,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全面推动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落地落实,持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精准防控和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常态开展森林防灭火和城乡防火治理,加快建设临港一级普通消防站。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统筹做好经济发展和各类风险防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做好粮食安全、国防双拥、退役军人、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科普、统计、审计、慈善、民族、宗教、档案、人防、地方志、保密、防灾减灾等工作。

各位代表,重任担在肩,奋进新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支持和监督下,以市委“五市”战略为引领,深入实施“三千工程”,加快建设“四个强区”,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奋力谱写全面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区新篇章,为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作出新贡献!

 

 


名词解释和说明

 

1.“五市战略”: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

2.“三千工程”“四个强区”:2025年,区属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建成1000亿级产业园区、“四上”企业达到1000户,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市首位;全面建成科教强区、产业强区、开放强区、全域强区。

3.“个转企”:个体工商户以现有的生产经营条件为基础,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申请设立登记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办理原个体工商户注销登记。

4.“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资质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规模以上服务业。

5.“五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

6.“骏马项目”:全市当年非房地产类省市重点项目中超季度计划投资目标30%且超额完成投资额达5000万元/季度以上的项目。

7.“一区两组团”:“一区”指科技城新区涪城片区,“两组团”指科技智谷组团和环西科大组团

8.“五位一体”创新链条:“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五位一体”闭环体系为基础,整合孵化资源、围绕创业企业从成长到发展壮大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全链条服务

9.专精特新“小巨人”: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领军者和佼佼者,也是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服务于产业链关键环节、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10.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包括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两类。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

11.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具备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理念,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全面发展,知识产权综合竞争优势突出,具有行业影响力和标杆性的示范企业。

12.“涪才无忧卡”:对涪城区符合条件的领军人才发放人才绿卡,享受人才服务资金、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定制服务。

13.“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2022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园区)和市级工业园区开展“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坚持企业入园满园,产业集聚集群,园区提质增效,确保一年转形象、两年见质效、三年大变样,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14.“三品”工程: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

15.“三区三线”:“三区”指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三线”是指根据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16.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指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城市开放空间。

17.美丽街角在规模较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内,通过绿化种植、配置休息设施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服务的场地。

18.“五清四定四化”工程:村社“五清”:路面地面清扫、垃圾堆物清运、水面屋面清洁、广告招牌清理、违章搭建清除;场镇“四定”:划线定点停车、定时清扫保洁、定期洒水降尘、定位规范经营;城区“四化”:净化、绿化、序化、美化。

19.“9+N”美丽宜居样板村:9个市级样板,N个县级样板。

20.“两自一包”:自主管理、自主招聘、经费包干。

21.“双减”政策: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2.“医共体”:以区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区、镇(街道)两级医疗卫生资源,形成一个医疗体系,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有序就医新秩序。

23.“五润行动”:聚焦城镇困难群众在家庭收入、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创新实施“润心”关爱、“润康”医疗、“润安”体检、“润禾”助学、“润视”文化行动。

24.PM2.5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25.“五大改革行动”:涪城区在落实省委、市委加强自主创新改革部署要求时,制定出台《涪城区2022年度自主创新“五大改革行动”实施方案》,具体包括“科技创新改革突破行动”“产业发展改革突破行动”“全域协调发展改革突破行动”“改善民生改革突破行动”“党建引领改革突破行动”。

26.两项改革: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

27.“十心行动”:教育提质放心行动、卫生健康安心行动、精神文化润心行动、就业支持贴心行动、扶弱救助暖心行动、多样便民省心行动、人居环境称心行动、生态惠民舒心行动、安全保障稳心行动、社会治理顺心行动。

28.“1+4+N”园区企业服务体系:实现区级政务服务中心统筹协调,优化设置4个园区企业服务中心靠前服务、增设N个自助政务服务终端延伸服务触角,通过“一窗受理”“集成审批”方式,推行“管家式、定制式、菜单式”服务,为园区企业和企业职工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政务服务。

29.联系服务企业四大常态机制企业家“早餐汇”、银企“鹊桥会”、重点企业全覆盖走访、企业家座谈会。

30.“三度服务”:涪城区系统谋划、创新推出招商引资有“热度”、项目落地有“力度”、服务企业有“温度”的“三度服务”20条措施,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营商环境。

31.“税易办”:通过精细业务属性分类、归并简化内部流程、前移服务阵地、深化部门信息交互,实现对线下税费业务的集成化、快捷化、专属化服务。

32.“十户联保”:按照相邻相近、便于管理原则,将10户左右的农户划分为1个“联保体”,明确1名联保组长,以村规民约明确共同履行森林草原防火义务、管控责任等。联保户之间加强联系,时刻互相监督提醒,相互宣传森林防火相关知识。

33.“小单元认领”:建立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的社区“小单元”联合党委,全面推行“专职委员+轮值兼职委员”制,有效整合辖区派出所、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资源,消除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空白点”,不断建强“小单位”认领微治理的组织治理核心。

34.涪城科创大走廊位于科技城新区涪城片区,由绵江路、二环路、绵安路和科技城大道串联而成,全长30公里,辐射范围约70平方公里。正着力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西部的科创高地与创新策源地。

35.瞪羚企业: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认定范围主要是产业领域符合国家和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涵盖新兴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人工智能、金融科技、节能环保、消费升级等领域。

36.“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元宇宙等先进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大学虚拟城。

37.“3+1”现代工业体系:新型显示、汽车电子、5G制造三大重点产业和新能源产业。

38.“1+6”现代服务业体系:商业贸易和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康养六大重点产业。

39.“1+2+3”现代农业体系: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以精品蚕桑、优质果蔬为主导产业,以“千鹤桑田”蚕桑文化、“湖光山色”稻渔亲水湿地、“蔬香绿野”芦笋大健康三大农业主题公园为平台。

40.“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41.“红黑榜”:根据每季度各县(市、区)、园区省市重点项目情况和投资运行情况进行量化评分,按照得分排名并结合相关情况确定“红黑榜”通报名单,由市委目标绩效办、市发改委的名义予以通报。

42.“三化”招商:组建“专业化”队伍、探索“精准化”项目、运用“平台化”理念。

43.“三推”: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

44.“四好农村路”: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45.“五朵金花”:青义镇“樱花节”、吴家镇“荷花节”、新皂镇“梨花节”、杨家镇“油菜花节”、丰谷镇“桃花节”。

46.六一学校:绵阳市六一学校(暂定名),位于石塘街道红星社区和浸水村,南临城南街、北临规划路、东靠王家山隧道,占地约85亩,可容纳2500名学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47.“大学区制”改革:根据“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原则,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分为城南、城北、城西三大学区,每个学区由城市领航学校、城区成员校、农村成员校共同组建涵盖初中、小学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按学段整体规划初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创新九年一贯学生培养模式。

48.“区管校聘”:区级机构编制和人社部门分别负责核定区域内教职工编制总量、岗位总量;教育部门在核定总量统筹安排编制、统筹使用岗位、统筹教师交流均衡师资配备;学校按需设岗、以岗聘用,教师竞聘上岗、合同管理。

49.“一园三区、五站多点”人社服务体系:建成1个人力资源产业园,分为A区、B区、C区,A区为智慧人才园,B区为乡村振兴园,C区为公共服务平台;建成5个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123个镇(街)、村(社区)服务点。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