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绵阳市涪城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02-03 16:10文章来源: 区发展和改革局
字体:【    】 打印

关于绵阳市涪城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区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实施区委“一二三四五六”总体战略,以实施“三千工程”为目标引领,以建设“四个强区”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

(一)2020年计划执行情况

——经济发展主要预期性目标全面完成。

区属地区生产总值达541.15亿元、同比增长(以下简称增长)4.9%,高于全市平均增幅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8家;受减税降费和疫情影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1.93亿元、增长2.1%;受疫情影响较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7.00亿元、下降1.4%。

——社会民生主要约束性目标圆满完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68元、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6元、增长8.9%;城镇新增就业1042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2%。

——生态环境主要约束性目标全部完成。

面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达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99%,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GDP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氨氮排放、氮氧化物排放均达到市要求。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产业支撑不断凸显,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聚焦新型显示、汽车电子、5G制造三大产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户,规模总产值达206.7亿元、增长11.2%。惠科光电点亮投产,全年实现产值10.5亿元。龙华薄膜全球首条2.5米宽幅偏光片生产线、富临精工二期竣工投产,全年工业投资达152.2亿元、增长13.5%。龙华薄膜获得省级工程实验室,永贵科技获评省级行业“小巨人”企业。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投资200亿元的毅德文创产业园成功签约。“花开会仙”“TOD快时尚”等主题商圈启动建设。“凯德星商城”“茂乐惠”等直播经济活力显现,蔻驰、奈雪的茶等行业首店成功引进,培育中大财富广场、万达南北塔2栋亿元楼宇,双汇物流、上马科技分获国家3A、2A级物流企业。建成中科院科技园、北斗互联网研究院等6个综合平台8万余平方米。净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15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5户,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71.05亿元。获评全省首批服务业强区。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6000亩,新增精品蚕桑、优质蔬菜基地3000亩。56家生产主体进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三品一标”认证新增23个,“涪城蚕茧”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千鹤桑田”蚕桑文化主题公园基本建成,蚕桑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省级星级园区现场考评,猪+菜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园区获评市级三星级园区。新增省市家庭农场示范场6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

新经济加速培育。5G科技园累计签约项目23个。建成5G基站超1000个。九华光子、南京硅基智能、深圳北斗导航等项目加快建设。中科院科技园促成合作签约项目8项,新增上云企业10户。斩获四川省5G产业联盟绵阳基地。市肛肠病医院5G云平台+智慧化互联网医院建设项目一期加快实施。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两项改革成效显著,乡镇(街道)数量减50%,建制村、社区数量分别减少50%、20.78%,村民小组数量减少23%。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被全国通报表扬。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累计发放小额保证保险贷款1.19亿元。首创推出“常青藤平安护理险”金融保险产品。深化医疗联合体改革,群众基层首诊率达到94.4%。综合行政执法“三项机制”“党群暖心驿站”等相关改革经验获省级推广。

创新主体增量提质。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项目顺利入驻科技智谷,中科(绵阳)创新园、省军民融合研究院等平台全面运营。高新技术企业达53家,新培育高端科技创新团队3个,新增军民融合企业14家,被认定为四川省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华拓光通信、中久防务获评四川省“瞪羚”企业,实现全区零的突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3.67亿元,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新增8900万元。专利申请量2992件,专利授权量1703件。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化落实《绵阳市涪城区优化营商环境“三度服务”20条措施》,全面走访“四上企业”[1],化解困难问题636个。惠企政策全面落实,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40条措施》,减免税费29.4亿元。开展银企“鹊桥会”[2],帮助企业对接融资7亿元。“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次办结”事项达100%,承诺提速90.07%。新开办企业5083户。民间投资增长18.8%,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增长4.9%。

开放合作格局提升。围绕招龙头、招平台、招配套,积极推动产业链和专业化招商,世界500强美国康宁玻璃基板、投资50亿元的惠科模组、联东U谷·国际企业港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预计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31亿元,到位外资5827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51亿元,同比增长99%。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2.3亿元、增长586%,位列全市第二,累计到位各类资金35.16亿元。区域协作深入推进,与重庆蔡家智慧新城、宜宾翠屏区缔结友好城市。

——投资消费更加有力,内部需求不断扩大。

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成立区项目投资促进委员会,出台《涪城区工作推进保障机制(试行)》,通过揭榜挂帅、月目标、龙虎榜等方式扩大有效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元,增长12.73%,投资总量稳居全市第一。储备“十四五”项目722个投资总额2485亿元。

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全面落实“抓项目促投资19条硬措施”“红黑榜”制度,建立健全“五个一”工作机制,86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1.7亿元,投资完成率105.3%。省重点项目投资157.66亿元,投资完成率101.6%;市重点项目投资58.11亿元,投资完成率114.7%;区重点项目投资35.98亿元,投资完成率107.9%。

消费提质扩容。举办“魅力绵阳城市夜宴购物节”“享文化·迎新——盛世夜涪城”“绵阳城市生活周”等大型促销活动10余场,拉动消费逾50亿元。九洲·云栖湖、蓝润·春风里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建商品房面积108.9万平方米、增长4.6%,销售面积 105.8万平方米,成交金额85.8亿元、增长17.7%。

——城乡融合联动发展,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宜居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城建攻坚行动计划”,投资23.71亿元开工建设圣水南街西段、跃虹路东段等项目38个,加快实施御营坝、青义老场镇等危旧棚户区项目,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9个,绵阳丝厂家属区改造列入省试点示范。实施违法建设专项治理行动,拆除违建154宗面积2.95万平方米。铁牛街勇拓洋楼小区“六自六化”[3]微治理[4]经验在全市推广。

乡村振兴巩固提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一镇一振兴”示范引领工程。实现村、组道路硬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处理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92.8%,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6.18%。建成蚕桑院士工作站、芦笋专家大院等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19个,农业大数据服务中心等“互联网+”平台5个。杨家镇杨家社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四纵四横”主干道和科技智谷区域支路网基本建成。26公里的旅游产业道路竣工通车,建成通组连院入户道路10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S205(涪城段)、G247线(木龙河桥头至三台界)完成中修。入选全省首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惠科220KV电力双回专线、吴家污水厂建成投用。

——“三大攻坚”成果显著,发展条件更加优化

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投入各级各类资金7718.45万元,实施扶贫项目68个,全区109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成效进一步巩固提升。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300余万元,组织实施8大类34个重点帮扶项目,帮扶昭觉县顺利完成贫困县“摘帽”,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先进集体”。

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中央、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完成率分别达93%、100%。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有序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有效开展。绵阳工业固废处置中心项目稳步推进。

重大风险防范有力有效。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因地制宜和落实专项工作方案11个。抢抓市上政策“窗口期”,大力推动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滨江世纪花园、得月星城等涉房涉地涉稳问题实现销号。妥善应对“8·11”特大洪涝灾害,转移安置受灾群众679人。

——公共服务量质并重,民生福祉真切改善。

教文体事业深入推进。学前教育“80·50”攻坚成效显著,13所幼儿园扩容完成,通过公、民办幼儿园合作增设公办幼儿园教学点34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增加4500余名。实验中学教学综合楼竣工投用,金家林学校、职业学校产教融合中学等项目顺利推进。7所学校分获省、市级艺术特色学校、优秀文化传承学校、美育实践基地等。中考成绩稳居市内县市区第一,高考成绩市内县市区领先,本科上线率达85.6%。国家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加快推进,社会足球场竣工投用10个,基本建成24个,二中金家林学校成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毅德启慧、东方之星等3所幼儿园成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幼儿园。通过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中期评估、全国文明城市复查验收。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效。全面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对74万人开展了四轮全覆盖大排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26人次,社区集中管控4372人次;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4个,核酸“应检尽检”55999人次;3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立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申报市级重点专科2个。成功实施四川省老年人心理关爱试点项目,卫生健康行业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入开展。

民生保障巩固提升。65件省区级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实施完成投资3.65亿元,任务完成率达120.38%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75万元,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30人。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83.77万人次。44394名企业退休人员、4367名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人均每月分别增加101元185元。分配入住公租房154户,发放公租房租金补贴413户104万元。发放价格临时补贴826.9万元、最低生活保障金1086万元、特困人员供养金及照料护理费1218万元、高龄津贴490余万元,投入400余万元为13375名失能和高龄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新增、改造养老床位369

各位代表,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我区实现了经济稳步回升和社会大局稳定。“十三五”期间,涪城发展质量和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GDP总量接近翻番,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率分别达45.7%和55.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上升了8个百分点,连续5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连续3年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区,连续两年荣获“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荣获“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区”,首次跻身赛迪顾问中国百强区榜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涪城新阶段新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与挑战:经济总量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快,先进制造业规模小,都市农业品牌效应不够明显;城镇规划建设水平有待提升生态环境、要素供给制约仍较突出;公共财政面临收入增长减缓和社会保障刚性支出加大的“两头”挤压;优质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与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正积极采取措施,竭力切实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目标

2021年是“十”规划和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区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十分重要。

(一)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环境日趋复杂,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为涪城新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托;四川全面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全力支持绵阳高水平建设中国科技城,为涪城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绵阳大力实施一核两翼、三区协同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支持涪城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绵阳科技城新区获省政府批复建设,为涪城新发展带来了独特的机遇;我区城市核心区有机更新和新区建设提速,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惠科、龙华二期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达产,经济发展存量优化提质、增量加速扩张的态势凸显,为涪城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对绵阳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要求,扎实抓好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实施“三千工程”,奋力建设“四个强区”,开启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区新征程,奋力当好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主力军、排头兵,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党100周年。

(三)主要预期目标建议

综合研判宏观形势,并与“十四五”规划、区委六届十次、十一次全会部署相衔接,综合考虑支撑因素,建议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区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9%、8.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三、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2021年,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产业强区”,聚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以产业发展为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着力构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1.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大集团“领航计划”[5]、中小微企业“倍增计划”[6],支持富临精工、永贵电器等企业与国际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形成先进制造业梯次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临港经济发展区(含新皂片区)空间拓展,推进中南高科、海康威视7个项目签约落地,加速联东U谷·国际企业港、惠科模组22个项目开工建设,力争龙华光学薄膜片材、金富邦10个项目竣工达产。完成双汇食品生产线、梯爱司表面处理生产线等技改项目,力争完成技改投资21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户、亿元企业2户、“两新”企业[7]2户以上

2.做优现代服务业。推进华润万象城、环西科大商圈等商业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和首店经济,推动传统服务业能级提升。加快推进科技智谷科技园孵化示范中心、大学科技园双创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构建科技服务生态。加快建设城市金融双中心,力争金融机构达到132家,加速现代金融集中集聚。建成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加快裕农新域商贸物流城、科技物流产业园建设。促进研学游、农旅等加快发展,力争接待游客突破830万人次。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5户、限上商贸单位11户。

3.做精现代农业。按照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公园化的发展路径,推进精品蚕桑、优质蔬菜等主导产业适度规模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积极争创国家省市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三年三园三步走”发展规划,“千鹤桑田”蚕桑文化农业主题公园实现运营,“湖光山色”稻虾亲水湿地农业主题公园基本建成,“蔬香绿野”芦笋大健康农业主题公园初具雏形。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新增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2家。新增“三品一标”6个。

4.积极发展数字经济。聚焦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业态,争创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先导区。完善数字经济信息基础设施,累计建成5G基站1500个以上。加快科技智谷数字经济产业园及中科院科技园、5G科技园等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九华光子、科大讯飞等项目竣工。培育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家、企业级工业互联网2个,新增上云企业20。开展智慧街区、社区、园区、工厂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聚焦“开放强区”,聚力打造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桥头堡

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上争取,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行“不见面审批”,全面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做强做优做大区属国有企业,推动区属国有企业向市场化转型升级。支持区属国有企业与友城国有企业跨区域开展各类资本和项目合作。探索推行产业园区市场化、专业化管理运行模式,加快建立与实绩全面挂钩的绩效考评制度。探索工业标准化厂房产权制度改革,制定《涪城区工业标准化厂房产权分割转让暂行办法》。

2.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以科技城新区、临港经济发展区为载体,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智博会、西博会、科博会等重大平台活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与海淀区中关村街道、重庆蔡家智慧新城等交流合作。持续开展精准专业化招商,力争新引进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个,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10亿元,外商投资到位资金500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0亿元。进一步完善对上争取工作机制,力争到位资金35亿元。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三度服务”20条措施,落实银企对接、企业家座谈、企业家“早餐汇”[8]、企业走访四大常态化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做好已出台纾困惠企政策措施的集成运用,促进减税降费支持、援企稳岗等政策协同落实,继续降低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进一步强化“银政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350亿元、民间投资110亿元。

(三)聚焦“科教强区”,聚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坚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建设绵阳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为涪城产业迭代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1.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9]“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升”[10]计划,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发展格局。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58家以上,培育高端科技创新团队3个以上。启动绵阳(科技城)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建设,支持龙华薄膜、富临精工等行业骨干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力争新增军民融合企业10家以上。

2.着力搭建创新平台。创新科技园区开发建设运营方式,探索科技企业、科技人才“拎包入住、优胜劣汰”新模式,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新载体链,新建众创空间1万平方米以上。依托西南科技大学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数字创新中心,支持科大讯飞、南京硅基创建省、市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北斗产业公共服务数字经济研发平台和通信行业5G测试实验室。积极规划建设环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技协同创新园,推动中国科技城超算中心在科技智谷科技园挂牌运行。

3.着力推动科教融合。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以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科技型企业为主体,依托富临精工、华拓光通信、中久防务等行业龙头企业,围绕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及5G技术、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重大产业领域,加强与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落地一批产业项目。全年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5家,力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4亿元,完成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9000万元以上。

(四)聚焦“全域强区”,聚力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

坚持全域一盘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1.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推动科技城大道二期、东西第二干道等项目完工,高标准完成裕都大道、金西湖环境提升改造。依托科技智谷、环西科大科技创新带两大城市组团,加快推进九华府、远大·蔚蓝海岸等城市项目建设。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投资15亿元实施花园南街52号、青义老场镇等棚户区改造,开工改造棚户区560套。启动69个老旧小区改造和红星街片区、铁牛广场片区等背街小巷综合提升,实施长虹培训中心铁路下穿内涝整治。推动城市社区“微治理”和特色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

2.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启动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完成7个村庄规划。全力推动青义争创全国千强镇,重点培育吴家先进制造、新皂智慧物流等争创省级特色小镇,推动丰谷文旅特色古镇北翼建设。持续实施杨家镇全面振兴、新皂镇组织振兴、吴家镇产业振兴、青义镇人才振兴、丰谷镇文化振兴示范引领工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巩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区创建成果,争创省级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村3个。健全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完成“十四五”城乡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编制。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探索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推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普惠共享,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社区、城市新区覆盖。探索推行“政府、银行、保险”合作融资模式,加大返乡入乡创业担保贷款投放力度。

(五)聚焦扩大投资促进消费,聚力激发市场活力和内需潜力

坚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并举,着力更大释放内需潜力。

1.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认真落实“四个一批”项目建设机制,强力推动101个重点项目建设。狠抓规划、国土、环评等要素保障,确保蓝城绵阳桃李春风、绵阳市成品油集中仓库等33个项目实现开工,完成投资65亿元。提速龙华薄膜二期等42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75亿元。推动绵阳南500KV变电站、青义幼儿园等26个项目建成投用,完成投资17.9亿元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十四五”规划编制机遇,力争动态储备项目200个以上。

2.着力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提升传统消费活力,创新开展“绵阳消费促进月”和乡村旅游节等市场拓展与惠民购物活动。激发新型消费潜力,大力发展新零售和直播经济,促进无人零售、线上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住宿餐饮、文化旅游、家电家具家装等消费回升,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消费新场景,改造提升“绵州记忆”“花开会仙”等特色街区,加快建设1958智慧商圈。落实促进消费有关政策,提振消费信心。

(六)聚焦保障改善民生,聚力构建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升优质公共服务均衡供给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完善疫情防控策略,提高快速有效处置局部疫情能力和核酸检测能力,科学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减少春节等重要节点人员流动和集聚,突出进口冷链物流运输环节疫情防控,加强对中、高风险地区往返人员的排查管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疫网。

2.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着力教师队伍聚智砺能,深化教师阶梯式专业成长机制,建立名师工作室10个。着力教育质量优质提升,完善学生“五育”发展性评价体系,深入推进城乡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建设涪城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2-3个。着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推进普职融通改革试点,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探索“区管校聘”[11]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着力办学条件优化提升,加快推进成绵路小学改扩建等7个项目建设,启动涪城中学、滨江小学改扩建等5个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3.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新区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公共卫生防疫能力提升等项目建设,推动吴家中心卫生院建成区域医疗次中心。探索组建区域医共体,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连续服务”的分级诊疗模式。完善传染病防治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传染病防控经费保障投入力度。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创业补贴、大学生创业吸纳就业奖励等政策,扎实做好大学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和退役军人安置工作,新增就业8800人以上,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9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00人以上。推行养老机构“公建民营”[12]改革,支持社区健康养老机构发展,完成城厢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和关帝、青义敬老院提升改造。统筹城乡救助体系,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力度,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5.打造美丽宜居家园。扎实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迎检工作。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强化大气联防联控,确保城区空气优良天数、PM2.5PM10等大气指标完成市下达任务。全面完成青义、新皂片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治。建立土壤污染源预防和风险管控体系。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5%。完善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覆盖100%的行政村。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建成绵阳工业固废处置中心,推动资源有效循环利用

(七)聚焦社会治理现代化,聚力筑牢安全稳定防线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1.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做好村换届工作。建立城乡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健全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落实议事协商机制,做好村(居)务公开工作,加快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融的城乡基层依法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法治涪城建设,做好“八五”普法工作,持续推进“法律七进”活动,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

2.深化平安涪城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整治通讯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加大涉众型经济犯罪查处力度;坚决打好禁毒人民战争。扎实做好反恐防暴工作,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持续推进“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建设,加快平安乡村、平安社区、平安智慧小区建设。加快建立“全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探索可推广的涪城经验。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质量强区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统筹金融风险、政府债务、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做好森林防灭火、生物安全、网络安全等工作。

3.弘扬社会文明道德新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进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建设。多形式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围绕精神文明“五大创建”工作,加大“四个十佳”“道德模范”等先进榜样的表彰力度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道德约束激励机制,加强村规民约等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好国防双拥、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科普、统计、审计、慈善、民族、宗教、档案、人防、地方志、保密、防灾减灾等工作。

各位代表,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和监督下,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100周年。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