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涪城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0-08-26 11:07文章来源: 区发展和改革局
字体:【    】 打印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安排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深入实施区委“一二三四五六”总体战略,切实做到“五个坚持”,集中抓好“十件大事”,顺利完成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稳中有进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结构质量持续优化。区属GDP实现517.79亿元、同比增长9.0%,总量排名全市第一,增速排名全市各县市区第一,提前一年完成区委六届五次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22:27.94:68.8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1.48亿元,增长3.1%。连续5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连续3年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区,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绵阳市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先进集体”。
先进制造业稳步提升。总投资达350亿元的24个工业项目有序推进,惠科项目提前23天封顶,富临精工二期电磁阀、变速箱生产线竣工达产,中科绵投二期建成投运,龙华薄膜全球首条2.5米幅宽偏光片基膜生产线开工建设。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27.7%、5.7%。建成市级以上工业技术中心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0户,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82.2亿元、增长16.5%;24户规模以上工业“两新”企业实现产值84.24亿元、增长20.3%,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46.2%;41户亿元企业实现产值161.3亿元、增长17.04%。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出台《绵阳市涪城区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0)》,加快实施城市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五大行动”。服务业增加值达356.44亿元、增长9.8%,总量持续位居全市第一。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国宝人寿、新华人寿等8家金融机构入驻中大财富广场,全年新增金融机构11家,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成功申报四川省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专项奖励资金。全年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6户、限上商贸流通企业27户,新增电商类市场主体1100余户,电商交易规模达709.86亿元。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策划夜间促销活动89场,有效拉动消费约9亿元。
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出台《涪城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方案》,涪城区蚕桑现代园区、丰谷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园区等6个园区纳入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序推进。新增高标准农田5600亩。成功创建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8.8%。“涪城芦笋”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涪城蚕茧”入选全市首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达103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48家,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33家,家庭示范农场达22个。
(二)改革开放持续扩大,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创新创业动能强劲。出台《绵阳市涪城区支持科技型企业若干政策(试行)》,企业科研经费(R&D)支出达2.5亿元。建立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2个。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8663万元,专利授权量1150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178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1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0亿元。建成孵化平台22个,总面积达26.65万平方米。建成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孵化平台10个,新引进军民融合类项目9个,签约金额28.75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实施《绵阳市涪城区优化营商环境“三度服务”20条措施》《绵阳市涪城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9-2020)》。政务服务事项“一次性办结”比例达83%,平均提速76.32%。成立全市首个“民营企业护航中心”,用好“一网一微一函一热线”,多渠道搭建政企沟通桥梁。建立企业走访常态化机制,落实服务专员开展全区“四上企业”全覆盖走访,解决困难问题177个。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减免各类税费16.55亿元。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9万户。
开放合作日益扩大。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结为友好地区,与安州区、游仙区和德阳市罗江区等6个毗邻的县市区(园区)签署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成功举办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涪城区属范围)土地出让投资推介会、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智谷科技园开园仪式等大型投资推广活动6场。全年新签约引进项目41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个,签约金额286.2亿元;50亿元以上项目2个,签约金额145亿元。累计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30.22亿元、增长11.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5.65亿元、增长516%。
(三)项目投资拉动有力,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建立重大项目推进和要素保障联席会议,聚焦“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5%,74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实现投资208.9亿元、投资完成率138.3%,其中:10个省重点项目投资141.8亿元,27个市重点项目投资44亿元。出台实施《涪城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开展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交通、水利、生态、社会民生、园区基础设施等八大领域完成投资76亿元、投资完成率101%。
投融资能力稳步提升。出台《绵阳市涪城区项目投资工作行动计划(2019-2020)》,举办银企“鹊桥会”,上线运行“涪城区融资信息对接平台”,推广无还本“涪续贷”金融产品,持续推进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加大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力度,上市企业后备库入库企业18家。新成立吉景农业公司,富诚集团主体获AA信用评级,国有投资平台新增授信11.49亿元。全年到位科技城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政府债券资金5.76亿元,采取PPP、EPC+融资等模式落实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103.71亿元。
项目承载空间不断拓展。推动拓展临港经济发展区规划范围。青义镇、吴家镇、石塘浸水和范家片区成功纳入城市总规,新增规划建设用地1.28万亩。全年报征土地50宗、10700亩,出让土地19宗、1891亩,经营性用地出让比例占全市51.4%,国土规划要素保障步入良性循环。科技智谷“八大科技园”加快建设,“2+5+N”现代产业园区结构加快形成。
(四)区域发展协调联动,城乡融合统筹推进
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区属范围)加快建设。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1亿元,金西路建成通车,高铁大道西段、滨河北路、东西片区支路网基本贯通,科技城大道二期加快推进,金家林幼儿园基本建成,5个安置点项目主体完工。九洲·云栖湖、蓝润·春风里等城市开发项目加快建设。5G、卫星应用、核技术应用等八大科技园成功开园,引进中国移动成都研究院、中科创享等科技创新产业项目18个、总投资124亿元。5G科技园建成专业楼宇10万平方米,入驻板载光子、圣丹纳科技等5G项目10个。成功获批省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
临港经济发展区快速建设。S8道路、横九路等主干道路加快建设,吴家污水处理厂实现通水调试,惠科220KV电力双回路专线建设加快实施。龙华薄膜一期建成投产,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铁路专用线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新油库拆迁安置有序实施。园区全年完成投资约135亿元。光电产业园成功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园。
中心城区加速有机更新。福星上江城、嘉来·南河广场等8个项目加快建设,金桥商场、涪城路1-11号项目开工建设,烟厂老厂区、卫生巷9号完成模拟搬迁。完成城市内涝点、背街小巷、断头路治理项目8个,实施老旧小区治理项目48个,治理面积16.7万平方米。启动“花开会仙”月季花主题街区规划建设,“绵州记忆”步行街区列入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示范储备项目。桃源酒店、御营广场等闲置楼宇有效盘活,临园商务大厦、文竹大厦等老旧楼宇改造有序推进,中大财富广场、万达南北塔等“亿元”楼宇入住率超过70%。
农旅融合区有序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省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全面完工,全区106个村成功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南部产业一号线延长线、赵家脊“7.11”水毁桥梁建成通车,村组道路硬化率达100%。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国际蚕桑小镇”成功获评“省级特色小城镇”,碧水蓝天度假中心、晨曦森林度假村、南泊湾认定为四川省第二批四星级“森林人家”。
(五)打好三大攻坚战,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4天、同比增加24天,PM10、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62.8μg/m3、37.2μg/m3,分别下降9.8%、9.3%。地表水国控涪江丰谷断面、市控安昌河饮马桥断面和涪江铁路桥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92.79%。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整治突出问题59个,全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3件,整改各级环保督察发现问题145个。
脱贫攻坚成效突出。实施产业创收、就业增收、政策保收“三大巩固提升工程”,开展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安全住房“三大提质增效行动”。编制18个扶贫专项方案,投入资金1.69亿元,实施产业就业、教育卫生、住房交通、水利建设、文化惠民等75个扶贫项目,109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成效持续巩固。做好对口帮扶昭觉工作,实施涪昭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年度重点项目33个,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先进集体”。
重大风险防范有力。严格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相关措施,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规范管理政府性债务,及时化解区属平台公司债务。全力排查整治非法集资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开展“防风险、保安全、迎大庆”综合整治,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推进涉房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滨江世纪、未来城等5个项目完成办证,临园大道191等3个项目竣工交付,御营广场等2个项目盘活复工。
(六)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民生福祉切实改善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全年投入资金10.46亿元,实施省级民生实事17件、市级民生实事17件、区级民生实事10件,投资完成率达102.63%。持续稳定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65万元,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44人,城镇新增就业1133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64%。稳妥推进社保领域改革,减轻企业社保费负担7300万元。分配入住公租房497户,发放公租房租金补贴110.62万元。发放低保金2057万元、特困人员供养金及照料护理费673万元、高龄津贴460余万元。投入400余万元为1.3万失能和高龄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建成儿童之家145个,新增、改造养老床位369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861和21685元,同比分别增长8.7%和10.3%。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绵阳三中教学综合楼及附属工程建成投用,5所学前教育学校和5所中小学校改扩建有序推进。2019年,初中毕业生南山、绵中上线1885人;高考本科上线1039人、上线率77.3%。建立居民健康档案61.3万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75.4%。1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人民医院组建区域医共体。组建卫生应急队伍28支,建成国家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6个、“优质服务基层行”示范单位1个。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梨花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100余场,建立非遗传承基地2个、非遗中心1个。新建文化馆分馆1个、全民艺术普及基地分馆3个、图书馆分馆2个。参加各类体育比赛获省级奖牌11枚、市级奖牌31枚。建成全民健身路径96条、农民健身体育工程20处、球类活动场所67个,初步建成社区居民15分钟健身圈。成功入围国家社会足球场地建设重点推进城市。
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举办“我和我的祖国”大型群众歌咏比赛、“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文艺汇演等系列主题活动。有序推进“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建设。成立区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队300余支。组建志愿服务大队83个,政府补助志愿服务项目77个,获评全市最美志愿服务社区1个、十佳志愿服务项目1个、十佳志愿服务组织1个、十佳志愿者1人。县级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达标率分别达55%、40%,创建省级四好村21个,建成市级文明校园2个。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年度测评。
各位代表,2019年我区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涪城区属经济总量、人均GDP全省排名优势不够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最大区情尚未根本改变;工业短板仍较明显,“两新”产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总体规模小,传统经济占比较高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个别重点项目推进较为缓慢;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群众的需要尚存差距。对这些问题,我们正积极采取措施解决。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主要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为“十四五”打下更好基础的关键之年,也是吹响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冲锋号”的奋斗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系统实施“152”防控措施,劝停群体性聚餐1.3万余桌,关停各类经营场所1218家,对辖区人员实施“红橙黄绿”四色分类管控,全覆盖大排查73.9万人,全区2月11日起无新增确诊病例,3月15日转为低风险地区。同时,按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求,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业,2月底全区8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复工,3月底253家限上商贸企业、106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复业,87个省市区重点项目有序开工复工,做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1-6月,区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45.06亿元、同比增长1.9%,总量、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4%,高于全市17.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一。全区经济展现出较强韧性和较大回旋余地,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好于全市。
(二)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从全球看,境外疫情持续扩散蔓延,导致世界经济全面下行,不确定因素陡增;“逆全球化”浪潮持续侵袭,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抬头,贸易摩擦等风险因素不确定性升高,全球经济面临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从国内看,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二季度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实现由负转正。从全省看,中央决定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给川渝地区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省委积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有利于全省综合实力提升。从全市看,省委、省政府出台《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家和省级层面支持政策逐步完善,汇聚起推动绵阳发展的强大合力。从全区看,市委持续支持“一核”区域率先发展、支持涪城建设高质量发展样板区,随着惠科、龙华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陆续竣工投产,涪城未来发展将得到更多支撑。
(三)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区委“一二三四五六”总体战略,按照区委六届十次全会部署,以实施“三千工程”为目标引领,以建设“四个强区”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四)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
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根据多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市走势基本一致的情况,我们提出今年主要预期目标为:区属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全市高0.3个百分点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五)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是围绕优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着力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抢抓“新基建”投资机遇,加快新型显示、汽车电子、5G制造三大重点产业发展。推动绵阳惠科年内升规入统,富临精工二期项目建成投产,龙华薄膜二期、恒盛智慧铁塔等项目加快建设。聚焦5G创新、研发、商业运用推广和核心器件生产制造等重点方向,加快建设5G制造产业功能区。深入实施“领航计划”“涌泉计划”“小升规计划”“单项冠军培育计划”,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户,新培育亿元企业3户、10亿元企业1户以上,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力争完成技改投资15亿元、工业投资110亿元。
着力提质现代服务业。推进四川省服务业“三百工程”和绵阳市服务业“513”工程,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建成中科院科技园等综合平台,引进科技服务企业10家以上。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加快推动临园路金融中心建设。持续发展电子商务,巩固提升毅德绵阳电商产业园、51C+绵阳园区等电商基地。提升发展文化创意,加快建设文创产业新城,巩固提升126文化创意产业园、跃进路三线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品牌体系。加速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两店经济”。力争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突破360亿元,确保电商交易规模超过720亿元。积极争创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配套政策,围绕产业提升和园区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梯次推进“千鹤桑田”蚕桑文化、“牧歌田园”亲水湿地等农业主题公园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实现都市农业圈与城市经济圈“两圈交汇”。力争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支持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全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着力培育新经济。实施新经济梯度培育计划,聚焦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服务,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分享经济为支撑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标省“两化深度融合、万家企业上云”工程,培育更多云标杆企业和示范企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支持中建科技、永贵等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建设中科院科技园、5G科技园等专业园区,推进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示范应用。
二是围绕创新发展,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
突出创新主体发展壮大。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发展,力争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5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培育高端科技创新团队5个以上。推动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力争新增军民融合企业5家以上。依托科技智谷服务中心,靠前为各大平台和各类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力争科技智谷科技园入园企业达到100家。加快四川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设、推进双创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区建设。力争全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亿元,新增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达到8000万元。
突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全面落实“三度服务”20条措施,落实银企对接、企业家座谈、企业走访三大常态化机制,提高要素供给、服务供给水平。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打破信息壁垒,提高审批效率。坚决执行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持续优化特色金融服务,打造城市经济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切实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促进民营企业降本增效,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290亿元、民间投资增长10%。
突出扩大高水平开放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交流。主动融入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和全市“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积极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智博会、科博会等成渝地区重大平台活动,积极承办涉外会议、高峰论坛等活动。大力实施精准专业化招商,着力引进光电显示、汽车电子和科技创新产业项目,力争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10个,国内省外到位资金达到11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40亿元。
三是围绕全域统筹协调,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聚力科技城集中发展区超常发展。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城市开发、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加快打造“科技至伟、生态至美”的科技新区、产业新区、城市新区。推动高铁大道、滨河北路全线通车,科技城大道二期、东西第二干道加快建设,核心区东西片区13条支路竣工投用。推进生态水系、金西湖周边环境打造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推动九洲、领地、蓝润等项目加快建设,启动富诚金领商务中心建设,积极引进一批优质城市开发、酒店餐饮、商业综合体企业。推动5G科技园满负荷运营,国家大学科技园具备承载能力,核技术应用科技园核医学中心项目加快建设。配合做好科技之心区域开发。
聚力临港经济发展区加快建设。紧密对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落实规划拓展成果,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聚焦发展关联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新型显示、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启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安置点一期、临港园区基础设施整体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横九路、纵七路等道路建设;建成智慧物流数据信息中心、20万平方米标准电子厂房、吴家污水处理厂、惠科220KV专用线路,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聚力农旅融合区提升发展。推动一三产互动、农科文旅融合。立足国家农业科技园,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农业,做优做特乡村旅游。统筹抓好园区道路、产业环线、农村公路、通组连院入户道路建设,加快新皂、吴家5条旅游产业道路建设,新建、修建连院入户道路320公里,完成丰谷李家桥等危桥改造整治工程,建制村通公交率达到100%。加快推动蓝城·国际康养小镇等项目建设。
聚力中心城区优化发展。加快楼宇经济总部集聚,发展壮大富临大都会、中大财富广场、瀚威城市中心等专业楼宇,推动建设临园金融中心。提升特色街区品牌,改造“绵州记忆”特色步行街,着力打造“花开会仙”特色街区,优化升级马家巷、跃进路1958特色街区。推动旧城改造腾笼换鸟,完成花园南街52号拆迁,开工建设御营坝片区、烟厂老厂区等7个项目,力争圣水六组项目竣工交付,金桥商场、滨江天越项目主体完工。启动总投资1.1亿元的49个老旧小区治理。
四是围绕投资消费拉动,着力扩大内部需求
奋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严格落实《涪城区2020年重点项目责任清单》,进一步完善“五个一”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强化责任领导协调带动作用,加强责任单位主动服务意识,优化项目工作专班,细化项目推进计划。全力完成46宗指令性土地出让任务,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项目承载空间,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合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推动传统商业模式优化升级,促进品质、服务、绿色消费,扩大健康养老、文化、旅游消费。完善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政策,统筹做好发展规划,通过文化创意、互动体验、感知提升营造多层次夜间消费场景。加快建设嘉来南河广场、跃进路16号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启动打造“三江城市夜经济”等五大主题商圈,大力发展“两店经济”,引进更多全球高端连锁品牌入驻。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健全“区-镇-村”三级电商物流配送体系。推进电商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30亿元。
五是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污染防治攻坚三十六条硬措施,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升级大气污染防治水平,加强“散乱污”企业、项目施工场地、道路扬尘等领域整治,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达到89.9%,PM2.5年平均浓度低于35.8μg/m。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加快木龙河黑臭水体、长滩河轻度污染水体、南湖轻度污染水体综合治理。深化水环境综合整治,国控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严格落实“土十条”,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协同周边地区加强污染源管控,开展联防联控。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行动”,统筹推进城乡污水、垃圾分类治理。认真做好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群众信访交办问题整改工作。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健全资金“借、用、管、还”的良性循环机制,妥善处理区属平台公司存量债务。重拳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依法化解一批突出问题。强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食品药品、危化品、消防等领域安全监管和问题整治,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和重大疫情发生。加强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扩大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健全致贫返贫预警处置机制,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切实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抓好城市困难群体帮扶,综合运用政策保障、就业扶持等方式,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咬定“对口帮扶工作走在全省最前列、做全省对口帮扶的标杆典范”目标,计划投入1600万元,实施34个重点项目,全力协助昭觉县决胜脱贫攻坚。
六是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加快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振兴发展。抓好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锻造新时代涪城“教育强区”品牌。启动御景名城小学、青义幼儿园等5所学校项目建设,推动实验中学南河校区教学综合楼等10个项目加快建成,新增学位9745个,有效化解“大班额”问题。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阶梯式专业成长机制和灵活补充机制,精准激励教育队伍,切实保障教师待遇。
大力推进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药品耗材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运行机制。启动人民医院医技业务综合楼、区医疗机构制剂配制中心等项目建设。建立区域医共体,深化分级诊疗模式,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加快健康涪城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加快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项目、防疫能力提升项目建设,逐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建设。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大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做好大学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和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以上,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9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及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推行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个、改造敬老院床位196张。统筹城乡救助体系,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力度,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推进“七五”普法,深化“法律七进”,提升依法治理水平。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加强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竭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质量强区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健全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机制,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做好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科普、体育、统计、慈善、安全、信访、民族、宗教、档案、人防、地方志、禁毒、保密、防灾减灾等工作。
今年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全面评估“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集聚民智,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各专项规划。
各位代表,2020年,我们将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和监督下,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