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 > 涪城档案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发布日期:2023-09-22 10:55文章来源: 区档案馆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支撑一个国家自信自立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力量和理论保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仅是中国档案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选择。

加快构建体现系统性的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体系

    要观照档案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历史积淀。学科不能只是解释过去,更要立足过去、面向未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体系并非弃旧迎新、否定过去,而是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基于此,亟须处理好档案学学科建设过去和现在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关注档案学学科发展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入手,系统梳理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走向独立与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建设过程及其标志性成果。在了解其发展规律与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学科专业设计,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原则,在学科建设中找准拓展和优化的方位,不断优化档案学学科体系布局,尽力避免因为学科对象、研究背景变化导致基本成型的学科体系难以解释和应对现实的情况,促使档案学学科建设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和时代发展需要。

    要聚焦档案学学科建设发展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此背景下,国家对学科建设的目标和意图进入了改革与调整的优化期。同时,新时代也赋予了档案学学科建设更大空间。基于此,档案学学科体系构建亟须把握好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大发展机遇,立足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明确档案学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定位与作用,重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后档案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聚焦档案学学科体系与分支学科建设质量和内涵提升。在既有档案学学科体系基础上,强化档案学专业高校及研究人员在档案学学科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责任,争取与档案学学科发展相适应的资源配置,确立档案学科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探索更好发挥档案学学科对时代问题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作用,打造主要包括档案学主干学科、档案学特色学科、档案学分支学科、档案学优势学科、档案学交叉学科、档案学新兴学科等相互补充、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新型档案学学科体系框架。

    要立足档案学学科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向内挖掘学科内涵和向外加快实现学科数字转型,是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档案学学科需要在深挖历史与文化基因方面绵绵用力,聚焦档案学科属性,关注档案资源内容及特殊价值,加快建立和丰富能够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征的档案学学科体系,以实践为取向促进学科内部与外部、主干学科与分支学科的沟通与协调,避免学科体系为了构建而构建的表面现象,以及构建学科体系中极有可能出现的学科过度分化现象。另一方面,档案学界亟须增强学科危机意识,主动融入数字强国战略,服务国家和社会需要,适应与国家信息化进程、数字战略共振共进的新阶段,增强档案学科在数字环境下的生存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科口径,激发新的学科增长点,开展学科建设评价,坚持动态调整,全方位、多层次提升档案学科建设水平与质量。

加快构建体现原创性的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

    要体现中国特色。毫无疑问,每个国家的学术体系都有其独特性。过去近百年的中国档案学研究历史深刻表明,中国档案学界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档案学概念、观点、思想、理论、知识,构筑了中国档案学的理论大厦。面向未来,亟须坚持以档案、档案现象和档案文化为研究对象,推进档案学术理论体系创新,以及跨越时空、贯通历史沉淀下来的知识体系和外部知识体系的认知资源。围绕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和档案事业发展态势,用中国档案学理论解释中国档案工作实践,用中国档案工作实践深化中国档案学理论,建立起能够体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档案学思想体系,不断丰富档案学研究方法和基础理论,提出能够观照中国和观照时代的档案学思想。要在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上真正弄通弄懂何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真正增强档案学学术体系的内容之实和体系之实,贡献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以及有力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档案学方法、知识、理论、模式。

    要突出独立自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自主的理论作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从国家建设和学科成长的长远角度来看,中国档案学学术体系要实现新发展,根本上还是要扎根中国档案实践土壤,形成中国自己的档案学理论,发展起能够服务人类社会的档案学理论。首先,要对中国档案学进行学术归纳和学理阐释,打牢中国档案学术原创力的基础。具体而言,就是回答好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基本学术范畴、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有哪些,哪些是中国原创性贡献和独创性贡献?其次,要发挥档案学人在学术体系构建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作用。既要从学术体系规划层面加强宏观设计,又要从概念、范畴、术语及具体议题设置等微观层面入手推进学术创新。最后,要根据当前新时代新征程的时代条件,增强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时代适应性和外部适切性,用中国理论对档案现象作出符合新时代新征程特征的科学剖析与解答,对蓬勃发展的中国档案学进行有力阐释。

    要坚持问题导向。如今,面对建设规模巨大、发展样态丰富、实践问题丛生、创新潜力旺盛的中国档案实践,一方面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开展学术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档案工作的现实问题是中国档案学术理论最深厚的基础和最充分的根据。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扬调查研究精神,从过去、现在和未来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出发,充分认识和把握档案事业的实际运转和理论研究动态,立足于档案实践,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对档案工作提出的目标要求,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论断。坚持“理论从档案实践中来和到档案实践中去”的原则,使理论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充分体现现代化学科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善于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出发开展学术研究,聚焦中国和世界共同面临的课题,如档案数据治理、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档案与数字人文等,勇于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升档案学理论的包容性。

加快构建体现时代性的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

    要在解读中国档案实践上主动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解读中国实践是我们国家自己的责任,国外理论没有充分考虑中国档案实践,因此也解释不了全部的中国故事。中国档案学话语要从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档案实践的历史、传统、成就做起,认真解读数千年来中国档案文化积淀的厚重历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近百年来中国档案学研究的历史、70多年来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当代中国档案工作的丰富实践、深刻变革和创新探索,阐明其中所蕴藏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讲清楚这些巨大成就背后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以及中国对世界档案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建立中国档案实践全景式、全局性的立体化形象。

    要在打造中国档案概念上守正创新。构成思想的最小单元是概念,概念代表着思想的方向和价值。打造标识性的概念就是要运用新方法、新范式,研究如何从中国悠久的档案史传统中进行现代性转化。一方面需立足传统,从悠久的中国档案工作实践中、从凝结前辈学术思想与创新精神的学术经典中总结提炼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的、具有独创性和标识性的概念与话语,并将其进行系统化处理和多样化呈现,助力实现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由“他塑”走向“自塑”。另一方面需要立足当下,从国家战略的角度重点加强国际传播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理论研究规划与实践,将中国经验上升为系统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范式,通过档案研究者与档案管理者的对话、中国档案学者与外国档案学者的对话,推出在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上能够真正代表中国和观照时代的档案学概念,重视和解决好这些概念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内的适用性,为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档案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要在传播中国档案话语上久久为功。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必须要做到“开眼看世界”,兼顾和处理好档案学话语的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线上与线下、大众与小众等关系。要随着新时代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话语表达体系。一方面,要综合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研究档案学话语的传播规律,通过设立海外中国档案学术研究中心、加强中外档案智库交流、牵头组织跨国研究项目等,着力打造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且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逐步形成科学完备的话语体系,真正打破“有理说不出和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另一方面,要以追求人类共同价值为导向,加快构建能够互证互识和共存共生的中国档案学叙事体系。围绕档案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主导和参与开展各种形式的档案工作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和国际项目合作等,将中国问题作为支撑话语生长的现实基础,将中国价值作为彰显民族自信的核心范畴,以此实现中国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和传播的目标。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9月14日 总第4035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