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印象涪城 > 涪城概况

涪聚三江 城纳四海——涪城区情简介(2023年)

发布日期:2023-05-23 10:08:07   

▲涪城夜色

涪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因治地近涪水而得名,自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设涪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建县历史。涪城区是中国唯一科技城的核心区,是绵阳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中心及重要交通枢纽。2022年,辖区面积5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2.3万人,实现GDP1290.78亿元、增长5.6%;区属面积383平方公里,辖5个镇、4个街道,实现GDP656.08亿元、增长5.7%。全国百强区居第63位、排名西部地区第9位;全国创新百强区居第33位,排名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居第39位,排名西部同类城市首位;全国工业百强区居第73位;全国幸福百强区居第50位,排名内陆同类城市首位。

底蕴厚重的人文之城。距今4500至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即在境内留下活动足迹。辖区出土的双包山汉墓经脉漆木俑、中国最大的摇钱树、最早的汉代铜佛像、最精彩的说唱俑以及最大的汉代铜马,被誉为“绵阳五绝”。古往今来,涪城孕育了中医针灸鼻祖涪翁、汉代大儒扬雄、蜀汉大司马蒋琬、一代文宗欧阳修等古圣先贤,以及原绵阳县第一位共产党员谭德政等革命英烈。辖区三国历史、三线建设、国防科工、传统乡村等多元文化交织,涪城剪纸、炳林毛笔、金峰雄狮等多项非遗技艺传承发展。

资源富集的科教之城。辖区拥有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汇集“两院”院士2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4.7万人。出台《集聚创新人才引领发展十条措施》,创新开展院士(专家)“早餐汇”,高标准打造“鸿儒·乡里”,加快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辖区现代教育体系完备,拥有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9所,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高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学校200余所,社会化专业培训学校200余家。

繁荣发展的产业之城。三次产业发展协调并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涪城科创大走廊”为牵引,围绕无人机、机器人、连接器、传感器四大新赛道产业和人工智能、空天产业两大未来产业,加快构建“4+2”科创产业体系。以园区为载体做大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持续做大新型显示、汽车电子、5G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特色产业,加快构建“3+1”现代工业体系。以消费为重点做优现代服务业,强化商业贸易支撑,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康养,加快构建“1+6”现代服务业体系。以“三品”为引领做精现代农业,坚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涪城蚕茧、涪城芦笋两大优势产业,梯次建成“千鹤桑田”“湖光山色”“蔬香绿野”三大农业主题公园,推动农科文旅商“五态融合”发展,加快构建“1+2+3”现代农业体系。

交通便捷的通达之城。地处成渝西“西三角”腹心地带,建有国家二类铁路口岸、集装箱货栈和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是“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境内京昆、成万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京昆高速公路扩容成绵段通车在即。宝成复线铁路、西成客运专线纵贯全境,绵遂内铁路开工建设,即将迎来“双高铁”时代;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开通运行,中欧班列成渝号(绵阳)成功始发,并实现常态化运行;绵阳南郊机场开行航线55条、通航43个城市,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有效衔接的立体交通格局,为涪城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国际分工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环境优美的宜居之城。生态环境宜人,西山、南山群山环抱,涪江、安昌河、木龙河等水系纵横,是绵阳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诸多荣誉的承载主体。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拥有三级医院8家,容纳5000人以上的大型体育场馆2座,区域内形成半小时经济圈、交通圈、生活圈。商贸流通发达,拥有万达、凯德、百盛、王府井等大型商业综合体10余个,跃进路1958等特色街区10余条,大型专业市场4个,马家巷、天青苑、三江半岛成为网红打卡地。

涪城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市委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五市战略”为引领,深入实施千亿经济总量、千亿产业园区、千户“四上”企业“三千工程”,加快建设科教、产业、开放、全域“四个强区”,全面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区,为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贡献更多涪城力量!

涪聚三江、城纳四海──涪城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