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暂无相关信息
停用栏目
    暂无相关信息

历史沿革

发布日期:2022-01-12 11:46:02   

【建置沿革】涪城政区建置见诸文献记载始于汉代。区境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朝时,四川分巴、蜀两个奴隶制王国,区境属蜀国辖地。战国时,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区境属蜀侯国。公元前285年,秦改蜀侯国为蜀郡,区境属蜀郡,至秦末。 公元前201年设涪县,因治地近临涪水(涪江)得名,属广汉郡,县政区建置自此开始。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改涪县为统睦县,寓统一和睦之意,故得名,属就都郡。王莽政权灭亡后,公孙述割据四川,自立国号 “成家”,统睦县属子同郡。37年, 灭成家,复置涪县,属广汉郡。东汉 末年,三国蜀汉时期,217年至蜀汉 灭亡,涪县属梓潼郡。西晋末年,李 雄据蜀,建立“成汉”,307年,梓 潼郡由梓潼迁至涪县,县城同为郡、县治地。347年灭成汉,又将巴西郡寄治于涪县,县城为实郡梓潼和侨郡巴西两郡治地,涪县仍属梓潼郡。373—383年,涪县一度为前秦占领, 但其政区建置未变。后晋军收复其地,孝武帝将梓潼郡治迁回梓潼县,涪县仅为侨郡巴西郡治地,仍属梓潼郡。南北朝时期420—479年(刘宋)将梓潼郡治复迁涪县,再次成为巴西、梓潼两郡治地。479—502年(南齐)涪县仍为巴西、梓潼两郡治地。502—553年(梁)改巴西、梓潼两郡为巴西梓潼郡,并新建潼州,涪县为州、郡、县三级治地。535年,改涪县为巴中县,因巴中地处巴西郡所领昌隆、魏城、益昌4县之中部,故得名;同时又将梓潼郡治迁回梓潼县,巴西郡由侨郡改为实郡,潼州与巴西郡仍治巴中县。557-581年,承袭西魏建置,政区未变。581年,改巴中县为巴西县,因县治地曾为巴西郡治地,故得名。583年,全国政区实行州、县二级制,废除巴西 郡,巴西县属潼州。585年,改潼州为绵州。607年,全国改行郡、县二级制,绵州改为金山郡,巴西县属金山郡。隋代潼州、绵州、金山郡皆以巴西县城为治地。618年,仍置巴西县,复改金山郡为绵州,巴西县属绵州。742年,又改绵州为巴西都,巴西县亦改属巴西郡。758年,复改巴西都为绵州,巴西县复属绵州,后至五代后蜀灭亡,政区建置未变。965—1279年(宋代)州、郡互称, 巴西县属绵州,故绵州又称巴西都。元初,巴西县属绵州。1283年,实行“省县入州”制,州治所在地不再 设县,以州代县。于是巴西县撤销,原县境域为绵州直辖(通称“本州”)。1377年,降绵州为绵县。1380年,又升绵县为绵州。1727年, 升绵州为直隶州,除直辖本州地域外,还领辖梓潼、安县、彰明、罗江、德阳和绵竹6县。1913年,绵州裁撤,以绵州本州地域建置绵阳县,因县城位于绵山之南,按“山南水北为阳”的古义,故名“绵阳”。同年,实行省、道、县三级制。绵阳县隶川西道(治今成都市),1914年, 改川西道为西川道。1918年,四川实行军阀割据的“防区制”,在其后长达17年的时间里,绵阳县成为川军“防区”。其间,道辖县的政区体制已名存实亡,县的一切政务皆属“防区”驻军统辖。1930年,西川道裁撤,绵阳县改隶四川省。1935年,川政统一,以绵阳县为治地建立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绵阳县隶属督察区,直至1949年12月21日绵阳县解放。1950年1月20日,以绵阳县为治地建立绵阳专区,绵阳县隶属绵阳专区。1968年7月8日,绵阳专区改称绵阳地区,绵阳县隶属绵阳地区。绵阳县境曾置魏城、盐泉两县。魏城县自西魏建县至元初裁撤,历时730年。553年分涪县地置魏城县,因是西魏所建之县,故名“魏城”,其治地在今绵阳市游仙区玉河镇属巴西郡,583年(开皇三年)属潼州,585年属绵州,607年(大业三年) 属金山郡。614年,县治地从今绵阳市游仙区玉河镇迁至今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唐至宋代属绵州(巴西郡)。1283年,魏城县撤销,所辖地域并入绵州本州。盐泉县自唐初建县至元初裁撤,历时663年。620年,分魏城县地置盐泉县,因县境多盐井,故名“盐泉”,其治地在今绵阳市游仙区玉河镇属绵州,宋代仍属绵州(巴西郡)。1283年,盐泉县裁撤,所辖地域大部并入绵州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