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民互动 > 新闻发布会

【涪城】强化科技引领,夯实产业体系,推进"三生融合"

发布日期:2019-05-23 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十里荷塘新农村(米川宁 摄)

  “金融支持真给力,加快发展有底气。”近日,涪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将200万元的授信牌送到四川百善缘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手上,一解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缺资金的燃眉之急,并让同处于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的农业经营者们看到了加快发展的希望。

  200万元的授信牌是涪城区创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推动金融更好服务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设的“红利”。

  建设红利,不一而足。三年来,地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的涪城区聚合科技引领、产业体系构建、“三生融合”发展引擎,加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设。目前,核心区内已形成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器(一心),二十公里绿道内环观光线(一环),杨关大道都市休闲农业观赏带和产业一号线农业科技景观展示带(两带),都市农业休闲旅游体验区、都市农业生产区、都市农业科技展示区、特色蔬菜科技产业区、循环农业展示区和香草特色小镇建设区(六区)的建设格局。

  A强化科技引领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集中区

  “消费者可用手机扫描这个二维码,便能在手机上看见该产品的基本信息、产地环境、生产记录、质量检测、物流记录等信息。”5月17日,在涪城区关帝镇字库村“百膳缘”农庄内,农庄负责人邱大东拿着一棵标有“二维码”的新鲜白菜介绍说,为了让市民吃得放心,所以农庄所产绿色生态蔬菜都贴有一个“产品追溯码”。“我们通过‘互联网+追溯平台’不仅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管控,也实现了产品优质优价。”

  三年来,为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的建设,涪城区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我们通过与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共建共享技术研发平台,凝练新成果、新技术。”涪城区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农业科技园区成立了涪城现代蚕业院士工作站,组建了一批研发中心,实施了一批科技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涌现出天虹丝绸等一批特色龙头企业,极大提升了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涪城区还注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截至目前,核心区企业研发人员已达到1300余人。

  “我们把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开展研究与开发基地,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据涪城区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涪城区依托绵阳市农科所、西南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通过开展项目示范,搭建转化平台,组织对接培训等产学研合作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在生物品种,良种繁育,构建农业科技新体系。

  据了解,2018年涪城区推荐申报上三级项目56个,立项37项,立项资金1200万元;2018年核心区全年专利申请量完成2113件,授权量完成1221件。

  B夯实产业体系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的集约区

  走进位于关帝镇的“80农庄”,连片的白色大棚映入眼帘,蔚为壮观。大棚内,“农庄主”黄健正在给葡萄施肥覆草。“农庄主”黄健是一名返乡创业的“80后”青年,“2013年回乡创业,目前每年年收入在80万元左右。”提及农庄的发展,黄健充满自信和底气。

  “80农庄”是涪城区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生动体现。三年来,涪城区充分发挥核心区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以都市农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蚕桑特色产业,带动优质蔬菜、生态养殖、花卉林果等其他产业,构建起核心区“1+1+N”产业体系。

  蚕桑产业在涪城历史悠久,是支撑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核心区的建设中,涪城大力发展蚕桑特色产业,截至目前,核心区精品蚕桑基地面积3.3万亩,全年新增高标准桑园1200亩、新建标准化蚕棚30个,新培育蚕桑家庭农场30户,实现茧丝及副产物总产值3.55亿元。

  “涪城蚕茧”在全国享有极高声誉,并被评为地理标志产品,曾作为杭州G20峰会服饰品、礼品的指定原料。“涪城蚕茧”还是爱马仕等知名服装品牌的指定生产供应原料。

  “颗颗缘”绿色葡萄、“百膳缘”绿色蔬菜、“蜀麻”无公害花椒、“涪城芦笋”等一大批知名名牌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涪城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102个,位居全市前列。

  “由各乡镇举办的牡丹节、桑果节等特色庆祝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涪城区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8年,乡村旅游收入、接待游客人数分别突破5亿元、600万人次。

  据介绍,涪城区将都市农业作为提升园区农业发展品牌形象的产业进行培育和打造,延长产业发展链条,拓展农业发展的休闲观光、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等功能,努力打造川西都市农业发展样板区。目前,九洲汉地康养、中国(绵阳)国际康养小镇、永翔农业生态观光园、一湾荷塘、牧歌田园、蚕桑文化展示体验园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

  C推进“三生融合”打造现代农村的示范区

  地处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的杨关产业带被誉为绵阳国家科技城的“后花园”“生态走廊”。杨家镇罗汉寺村便镶嵌在这条“生态走廊”上。

  走进罗汉寺村,白色的水泥村道干净整洁,一座座民房错落有致的散落在村间。村道旁,用钢架搭起的垃圾棚格外显眼,棚顶彩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棚下几个分类的垃圾桶整齐的排列着。

  “从2017年以来,我们就全面推行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涪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模式,各乡镇已建成垃圾压缩中转站7个,垃圾房624个,垃圾分类收集点50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61个,垃圾日处理量约100吨,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镇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

  产业旺、村民富、文化兴、生态美,涪城区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理念,根据各乡镇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涪城区加强了对各乡镇文化建设,目前,全区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106个农家书屋全部免费开放,涪城区还连续21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我从这书里学到了枇杷的种植技术,现在我种枇杷的收入是一年高过一年。”在龙门镇尖峰村农家书屋里,村民张道祥捧着一本种植专业书正津津有味的阅读着。

  文化生活丰富了,收入增加了,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获得感幸福感也增强了。据了解,2018年,涪城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66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17元,增长9.0%。(杨海燕 陈正)

  编辑:郭成